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各省之间区划变迁和经济发展的故事,例如湖南省与江西省、四川省与云南省之间的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聊聊河南省与湖北省之间的区划变迁。在历史长河中,河南省的14个县,划入了湖北省管理,基本上形成了河南、湖北两省的当代省界。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河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省份,同时也是我国的粮食大省、人口大省。按照2020年的统计数据,河南省总人口9900多万,仅次于广东省、山东省,排名全国第3位。除了西部、南部以外,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平原为主,一马平川,非常适合耕种。
(相关资料图)
目前,河南省下辖了17个地级市,分别是: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许昌市、新乡市、南阳市、周口市、商丘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安阳市、濮阳市、鹤壁市、漯河市、焦作市。此外,济源市属于省辖市。其中,省会城市在郑州市。河南省历史悠久,省内的洛阳、开封、安阳都是历史源远流长的古城。
地理位置来说,河南省位于中部,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古代军阀混战的过程中,对于军阀们来说,控制河南非常重要。因为控制了河南以后,可以北上燕赵,也可以南下荆湖,也能够东出青徐之地。秦国、西汉、唐朝的统一战争,都采用了类似的战略。从实际成本来说,控制了河南各地以后,依托庞大的人口和耕地基数,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后备兵员。
2022年,河南省粮食产量6789.37万吨,油料产量684.03万吨,蔬菜产量7660.35万吨,排名全国第二位。食用菌产量184.95万吨,瓜果产量1506.90万吨,猪牛羊禽肉总产量655.27万吨,禽蛋产量456.24万吨,牛奶产量213.17万吨。年末生猪存栏4260.52万头,能够供应各地。
河南省南部的南阳、信阳等地,地形相对比较复杂,与湖北省的襄阳等地,连成了一片,属于南阳盆地、桐柏山、伏牛山一系。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旦出现南北对峙的格局。对于南方政权来说,依靠南阳、信阳、襄阳等地的复杂地形,层层阻击北方骑兵南下,至关重要,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宋金时期的南宋等等,都是类似的模式。
直到抗战时期,为了确保武汉等地的安全,信阳、南阳、襄阳等地,仍然是必须坚守的区域。那么,既然南阳、襄阳等地区,为何分别隶属于河南省、湖北省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问题。
在唐宋时期,我国一直沿用州县两级区划制度。北宋统治时期,全国划分为23个路,其实,出现了荆湖北路、荆湖南路、江南西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福建路等一系列名称,基本上对应了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福建等省份。1279年,元朝逐步消灭了大金国、西夏国、大理国、南宋等政权。
元朝统一全国以后,由于疆域面积空前庞大,唐宋时期的州县两级区划,对于元朝并不合适。元朝借鉴了金国行尚书台的经验,设立了行省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河南江北行省、岭北行省、辽阳行省、甘肃行省等等。湖广行省的管辖范围很大,包括了当代的湖北大部分地区、湖南全境、广西大部分地区、贵州部分地区、广东部分地区。
元朝在划分各个行省的过程中,基本上都会参考各地的河流、湖泊。例如河南江北行省的划分,元朝把整个长江以北区域,都划入了河南江北行省。例如襄阳等地,在元朝统治时期,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管理。湖广行省组建之初,省会城市设立在长沙府。
1281年,为了加强对湖北各地的管理,省会迁移到了武昌府,武昌府、长沙府都曾经做过湖广省的省会城市。河南江北行省组建以后,下辖了12个路、7个直隶府、34个散州、182个县,分别是:汴梁路、河南府路、襄阳路、蕲州路、黄州路、庐州路、安丰路、安庆路、扬州路、淮安路、中兴路、峡州路,南阳府、汝宁府、归德府、高邮府、安陆府、沔阳府、德安府。
由此可见,襄阳、安陆、蕲州、沔阳等地,都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管理。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基本上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度,并且进行了完善和调整。明朝沿用了湖广省的名字,不过,明朝的湖广省和元朝时期的湖广行省,根本不是一回事,在区划上存在很大的变化。
明朝的湖广省大体上就是现在的湖南省、湖北省,比元朝时期的湖广行省小了很多。在明朝统治时期,湖广省合计下辖了16个府、2个直隶州。在明朝建立的初期,黄州府、荆州府、沔阳直隶州等地,隶属于湖广行省管理。后来,出于实际管理的考虑,1376年,洪武9年,明朝把湖广省的黄州府、荆州府、沔阳直隶州,合计16个县,划入了河南省管理。
当时,沔阳直隶州,下辖了1个景陵县。黄州府下辖了1个散州、8个县,分别是:蕲州、黄冈县、麻城县、黄陂县、黄安县、蕲水县、罗田县、广济县、黄梅县。荆州府下辖了6个县,分别是:江陵县、公安县、石首县、监利县、松滋县、枝江县。
上述16个县划入了河南省以后,,长江以北的区域,基本上划入了河南省。明朝逐步发现了一个问题,随着襄阳等地划入河南省,湖广省的北部,一马平川,几乎无险可守。对于明朝中部地区的防御来说,非常不利。从实际管理来说,河南省的省府在开封府,管理襄阳、黄州等地,存在距离太远、交通不便、鞭长莫及等实际问题。
明代著名军事地理学家顾祖禹认为:“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何言乎重在襄阳也?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阳也。”
鉴于各方面的实际考虑,1391年,洪武24年,划入河南省的16个县,重新划入了湖广行省管理。我国很多省份的基本区划框架,都是在明朝统治时期形成的,例如河南省、山东省、浙江省等地。17世纪中期,清朝逐步消灭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势力,基本上确立了自己的统治。
随后,清朝开始陆续调整部分省份的区划框架。湖广省面积太大,存在地形复杂、水网密布,管理难度大的问题。1664年,清朝开始逐步拆分湖广省,设立了湖广左布政使、湖广右布政使。1667年,清朝更改了湖广左、右布政使的名称,设立了湖广湖南布政使、湖广湖北布政使。
1723年,湖广湖南布政使、湖广湖北布政使又更名为湖南布政使、湖北布政使,两省的关系更加明确。1724年,清朝设立了湖南巡抚、湖北巡抚。截至这个时候,两省之间的平级关系,已经彻底确立。截止这一阶段,湖南省、湖北省完全行省。至于河南省与湖北省的省界,也基本上形成。
关于我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系列故事,还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